李苏桥和李超油画作品《悬崖上的表演》在一起,这是他画廊正在展览的作品之一。
在翰海拍卖的间歇,李苏桥接受了《京华时报·艺术品投资周刊》的专访。作为业界活跃度最高的资深藏家之一,李苏桥认为,收藏是让他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重要方式,学习虽然必须要交学费,但是学费一定要交得合理。
藏家传经:只买内地70后作品
李苏桥有多重身份。他首先是一位二级市场频繁交易者,其次他是画廊主人,再者才是一名收藏家。李苏桥主要收藏上世纪70年代后内地出生的艺术家作品,他对这种收藏喜好有着自己的解释:“经历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后,让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未来,什么年龄的人在主导未来。”2000年之后在各种“选秀”展览中涌现的一批年轻艺术家,让李苏桥看到了与国外当代艺术、国内星星画派、85新潮等完全背道而驰的价值观。
李苏桥认为,现今的中国资讯高度发达,已经不再是《红高粱》的时代,艺术也不再是用政治审判来满足西方对中国审美趣味的时代。70后艺术家的现实主义创作充满独立性,表达个人意愿但并不虚张声势、无病呻吟。例如,韦嘉的幽怨、欧阳春放荡不羁的野性、周金华对生命俯视的关照、尹朝阳的残酷青春……“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却和我趣味相投,这些70后艺术家的才华难能可贵。”
与艺术家交流“采气”
收藏一个时代的面貌是李苏桥收藏的初衷,但是,发现这个过程是他收藏的乐趣所在。
对于他这个没有系统学习过艺术的人来说,艺术的标准是每个人的内心,收藏是一种逼迫学习不同感知的方式。当自己的收藏得到大多数人认可,李苏桥觉得很满足。他比喻,这就像一个女孩子被很多人追的荣誉感、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每次考虑买入哪件作品时,李苏桥都会先跟艺术家聊一聊。“告诉我你到底在创作什么?”这是李苏桥常问的问题。他认为年轻艺术家的想法是他这个年过50、脑筋僵化的人脑袋里开不出的花。
这个交流的过程在李苏桥看来是“采气”。他认为艺术和运动一样,可以让人永葆年轻。没有谁敢说他什么都懂,懂了当代,懂近现代吗?懂了近现代,古代呢?西方呢?非洲呢?直至今日,李苏桥也不敢说什么都懂,但他总是充分把握每次交流的机会,让自己接收更多的信息。
李苏桥说:“从一开始我就保持这份开放的心态,我认同我的无知。如果自己特别固执,假装有判断力和品味,那就会花掉很多冤枉钱。”
学费可以交在看展上
李苏桥也在收藏时花过很多冤枉钱,正如一句俗语“花钱买教训”。“我花的冤枉钱是我该交的学费,学费高低在于之前知识准备得是否充足。”
李苏桥认为学费应该交,但是不能乱交。他将收藏的学费分为两种,一种是顾问费,向专家学习请教;二是频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的费用。
李苏桥是一个特别积极的艺术市场活动参与者,国内90%重要的展览他几乎都有参加。2005年起,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每场必到。同时,巴塞尔博览会、威尼斯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悉尼双年展等这些国际性重大艺术活动上,李苏桥也是VIP级的常客。
如此频繁的活动参与度给李苏桥带来了比别人更丰富的艺术资讯。“收藏不是比谁聪明,与艺术品接触紧密了,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从中也获得了不同于其他人的学习机会。”
孟阳阳《小伙伴》 180×150㎝(局部) 布面油画 2008年作
小故事
没带钱与祁志龙结缘
在一次展览开幕式上,李苏桥看中了祁志龙的一幅女兵肖像。
画中穿着军装的女兵让李苏桥这个部队里长大的孩子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他看着这幅画脑海中浮现着《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那个端着洗澡盆的女孩,耷拉着湿漉漉的头发,在一群男孩子痴痴的目光中扭扭搭搭走上台阶。这时,尴尬的情况出现了,李苏桥当天没有带钱。
“有一个人在观察我好久后,主动提出借钱给我,那个人就是艺术家祁志龙。”从这之后,这种互相欣赏与信任让他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收藏十问
1.购买的心理价位
单件不超200万。
2.推荐的艺术家
郝量、陈飞、李胤、周金华。
3.第一件入手作品
祁志龙《女兵》,花了2000美元。
4.最欣赏的藏家
德国的托马斯·奥布莱特。
5.投资建议
量力而行。
6.收藏作品类型
架上为主。
7.资金来源
我的主业是做投资。
8.藏品安放
我有很多物业,还有仓库。
9.是否把收藏作为投资
完全区分开!
10.收藏心得
收藏要跟难度结合才有快感